
這篇真的很難寫,在剛得知內容時,便感覺這個主題非常重要。
所以我用謹慎的心情,想要儘可能地將台灣欒樹傳達給我的內容,用淺顯的文字傳達給所有人。
在祂們的觀念裡,消化與地球環境有絕對的正相關。
寫於9/17
最近在檢視跟樹溝通的流程,我花了一點時間練習增加覺知,這是為了到時候跟其他人描述能容易些。我發現要能夠讓樹使用個人的想像力創造畫面,得要先睡飽,讓頭腦的壓力降低才行(也就是消除頭腦風暴)。基礎上只要恢復到醒來能記得夢境的程度就可以了。
台灣欒樹預告接下來是腸道,讓我滿心期待,這次換回原本溝通的台灣欒樹,因為冬眠已經結束了。
每棵樹的風格真的不一樣,《進修》7~ 8 的樹比較溫婉和小媳婦脾氣,動不動就稱讚我好棒,這棵樹就比較直接和冷靜,我喜歡平實一點。
畫面一開始,我看見一隻大象的正面,大象的面容充滿皺紋,眼神像是能看透世間,有種寧靜且神聖的感覺。
牠的左右手各托著一隻跳著踢踏舞的大象,然後牠雙掌輕輕一握,大象化成液體流出手指間隙,像蛇一般移動,變成腸道,變成一個被開腸剖腹的人,人還是依照慣例被造得像無基質的樣態,看起來沒有那麼噁心。
接著象神把頭提起來,單獨露出食道、胃、腸等消化器官。
「消化道其實是一個整體的器官,沒辦法被單獨講解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繞過嘴、胃等消化道,一直到小腸才跟你說明的原因。這次與其說是小腸,但其實講述的是整個消化器官。」
前天,在我畫面還沒有看得那麼清晰的時候,我有去找台灣欒樹一次,祂告訴我胃使用雷電的能量將食糜分解成更小的組成,神經也具有雷電的能量,因此胃和神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
如果在備戰狀態下吃飯(比如一直擔心接下來的事情,或吃飯時被責備),血液就會在肌肉或其他地方,就沒辦法好好集中在胃的周圍,胃還是能夠在每次的消化完成使命,但長期下來,胃會缺氧、疲憊,而導致免疫系統需要支援胃,這會造成小腸的消化沒辦法這麼完整(因為免疫系統是有上限的),所以吃飯的時候最好靜下來好好的品嘗食物,不在吃飯時說會讓人緊張的話,想有壓力的事,專注在「吃」這件事上,就能幫助胃充滿有氧氣的血,有足夠的能量好好做事。
回到今晚,象神繼續說:「食物在口中咀嚼和唾液混合,除了幫助食物充滿水分比較好吞嚥外,也讓食糜初步混和口中的菌,」
「接著胃使用雷電的能量將食糜初步分解,在這裡有個很重要的步驟,就是為食糜做標記,讓它產生腸道能嚐出的味道。」
我看見胃的裡面像啤酒一般黃黃的,食物就像溶解在酒裡,從原本一團的狀態愈變愈細緻。
「腸道也有味覺?」我覺得很有趣。
「是的,胃的這個步驟能幫助腸道的菌和小腸本人辨認食糜的特性,將食糜分門別類消化及吸收,」
「所有的消化液一起匯入小腸參與消化的工作,膽汁、胰液、胃液,有時候還會有一點腎上腺製造的激素,這些消化液與腸道菌混合著食糜,養分被分門別類,水溶性的進到血管,脂溶性的進到淋巴,接著一起匯入肝臟,由肝臟進行分配、儲藏、解毒,運輸至全身,最後來到盲腸。」
這時我看見胃將食糜放入小腸的同時,膽和胰臟同時排出消化液,被小腸和無數的菌物包圍,在粉紅色的小腸蠕動下,食糜被拉長,順著小腸穿梭,最後堆積到盲腸,等待即將往上,在此同時,無數的微生物朝食糜撲過去,密密麻麻的,幾乎快看不見原本的顏色了。
「人類所吃下的食物會在此停留進行發酵,這是為了讓腸道菌「標記」食糜,留訊給土壤的微生物,藉由糞便辨識一個人吃的食物內容、腸道和身體健康狀況,讓土地長出適合這個人的作物。」
「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我們(好像是破布子說的)告訴你,要將自己的排泄物與土壤混和,而不是用其他動物的排泄物的原因。」
原來如此。
接著我看見標記好的食糜,被運輸至大腸,漸漸的成形,在過程中,除了裡頭剩下的營養被攜出外,我還看見一道道細流(像螞蟻)順著大腸的邊緣逆流而上,這讓我知道似乎是微生物們往反方向走。
「接著食糜來到大腸,大腸有個很重要的工作,喔,這個你們還沒有學過?那讓我講解給你聽。」
「大腸除了你們已知的功用——吸收電解質,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,就是回收被糞便一起帶走的小腸微生物回到盲腸。」
「這是避免微生物被帶走太多,造成腸道微生物來不及繁衍,導致數量不足的情況。從大腸回來的微生物需要連同水分一起攜帶,所以時間愈久糞便愈乾。」
「我想順便問一下為什麼會有痔瘡或大腸息肉?」不行我的求知慾大爆棚了。
「如果人時常忽略便意,就是該上廁所時沒有去上,導致糞便時常在太過乾燥的情況下排出,這樣的糞便會摩擦腸壁,導致發炎和擠壓,久了就會長出息肉。」
「這點在小腸裡也是一樣的,」
祂讓畫面轉回粉紅色的小腸剖面圖。
「無論是由淋巴攜帶還是血管攜帶的營養,都需要水份運輸與吸收,如果消化時,腸道內沒有足夠的水份,也會使食糜過硬,導致小腸摩擦發炎,長出息肉。」
這時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口乾舌燥。
Oh NO ! 今天吃太鹹了!
「對,就像你現在這樣,要避免這樣的狀況,最好在飯前喝一杯水,確保在消化時,有足夠的水攜帶營養離開腸道。」
「那在飯後喝水可以嗎?」
「最好不要,」祂讓我看見飯後的水在胃裡升起漣漪,但胃湧起的不是欣喜,而是緊張。
「食物下肚後,身體已經準備剛好的消化液進行消化,飲食結束再喝水,會讓身體感覺到測不準,飯前喝比較好。」
「好的。」在著急等下要回家喝水的同時,我想到另一個問題:「還有一個問題想問,請問我們能夠在不跟祢們連結的情況下,得知自己的身體對什麼食物過敏嗎?」
祂停頓了一下,似乎在思考怎麼回答(這很特別,通常祂們回應都是即問即答的),接著祂說出我意想不到的答案。
「所有食物都有可能引發過敏,只差別在於腸道有沒有菌可以利用它。你們吃下肚的食物,都仰賴腸道菌分解並利用,如果吃下肚的食物是腸道菌無法辨識並利用的,就會造成發炎與過敏。」
「所以要讓身體對這個食物不產生過敏反應,只要腸道裡有相對可以消化與分解的菌就可以了。」
「要讓腸道增加能消化過敏食物的菌,可以把這個食物拿去發酵,對,這時吃下去的菌是死的,但腸道菌能辨認新加入的同伴(死)長什麼樣子,進而引導你去吃含有該菌物(活)的食物,如此一來,這個食物就不會再讓你過敏了。」
祂用海鮮的畫面舉例(牡蠣、蝦子),發酵之後變得黏糊糊、臭臭的,讓我想到魚露和蝦醬的例子。
「那我要怎麼知道什麼食物會讓我過敏?」
「空腹吃單一的食物(不要混著吃),如果發現吃完之後會拉肚子,就表示這個食物會讓你過敏。」
原來如此,難怪之前台灣欒樹說我對小麥過敏,並不是說「這個小麥有經過變造」之類的話,而是「這個小麥的品種不適合你」,原來是因為我的腸道沒有分解這種小麥的菌。
「要吃多少量才會知道?」
祂想了一下說道:「一次300克。」
「了解。」
「你要回家了嗎?」祂的語氣很單純,也許是感覺到我的心急。
溝通到最近,我發現有時候我會不自覺用感覺問問題,有時候是一瞬間的意念,而祂會捕捉到並回應,我還不知道這有什麼好處,不過目前還是傾向用對話的,因為如此我才能描述出來,否則就只有自己知道而已。總之就先記錄一下。
「對。」我家的狗已經躁動一陣子了,多虧老公幫我顧著,剛剛溝通的過程,其實狗都有在叫,讓我有點緊張,而且我暫時想不到有什麼問題可以問了。
「你之後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問我。」
「沒問題,謝謝~」
回家後,回想整個過程,佩服起台灣欒樹的反應,我喜歡祂在回答我問題的同時,還順便說了想告訴我的事情,不會單純的問一答一,經過祂的回答,我明白要怎麼利用發酵食品幫助我們了。
9/20
經過消化沉澱,為了更加理解腸道的內容,昨天我去問台灣欒樹三個問題:
「腸道菌在腸子的作用是什麼?為什麼腸子裡沒有菌就會造成過敏?」
「人的糞便直接與土地混和不會造成汙染嗎?要用什麼方法適量的與土壤混合,而不會產生病菌與寄生蟲?」
「為什麼食糜偶爾會混合腎上腺素?這不是經常性的?」
但因為一次問三個問題記不住(笨蛋),於是我再去請祂幫我理出頭緒,故以今天的回應內容為主。
🐔
「我知道這些問題祢昨天都回答過了,但我記不得,能夠請祢再重新說一次嗎?我很想把這件事情弄明白好和大家說,因為我知道腸道與土地的關係這段很重要,但我不知道怎麼寫出來,能請你幫我講解脈絡,好讓我能夠記得所有的內容嗎?這次我一次只會問一個問題,然後很快寫下來,不會再忘了。」
原本安靜無風的公園突然起風了,這時我只接收到一段話,意思大概是:「放心吧,隱鳴,我們會讓你能夠記得並講述的。」
畫面之初,我看見大象咚咚咚地重踩,每踏一步,就踩著一片人體地毯,爾後,祂讓我看見一個沒有皮膚的人體模型,閉上眼睛,輕輕抱著肚子。
「題名為腸能納萬物。」彷彿在為接下來的內容做慎重的開幕,祂說完這句話後,我就看見藍色的地球在我眼前自轉著。
「人的身體就是地球,如同地球有著核心,而萬物生活在其表面,人體剛好相反,」
我看見地球從地心撕裂,反向包裹著地表,最後形成捧著肚子並閉上眼睛的人體模型。
「人體的萬物是以微生物展現,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吃什麼,當人的思想廣度愈廣,愈沒有偏性,那麼腸道菌的系統就會形成更完整的生態系。」
地球上的生命以粉紅色的生命能表示,而人體充滿生命的地方在腸道裡。
「正如地球內涵的總體能量愈完整,地球上的生態系統就會愈完整一般,腸道位處人體的正中心,也就是說腸道的健康與其他器官的健康有絕對的正相關,一個人思想的廣度,也會影響其吃東西的習慣,當人對飲食沒有偏好喜惡,什麼都願意吃一點沾一點,這會體現在腸道菌叢上。」
「換句話說,腸道的健康體現的是一個人思想的完整度,當人對於偏好愈固執,愈無法接受他不想接受的食物,也會讓腸道菌叢不夠完整,人就會不健康,」
「說腸能納萬物,並非腸道真的能納萬物,納萬物的是人的思想,也就是說腸道菌存在的意義,是為了讓人用簡單的方式意識到自己思想的完整度。」
「一個人吃東西的種類,也和環境習習相關。地球的表面(土壤)充滿流動的,活的汁液,那被稱為地球的血脈,植物是地球血脈的延伸,他們完全由地球血脈供養而成。地被植物和樹木有著最直接的連結,而動物是間接的,所以吃蔬菜與水果,能夠最直接與土地血脈相連,因此腸道菌種類的多寡,代表著你與土地血脈的連結有多直接,有多完整。」
還有一個重點是祂用感覺表達給我知道的,我們塑造的環境是什麼樣子,社會告知我們能吃的食物有多少,都會影響我們飲食的種類。
所以重點是,塑造環境成為你思想中的模樣,讓環境跟上你思想的廣度。
由於對地球血脈的概念還沒有很清晰,於是9/22我跑去問台灣欒樹:「我正在和新勢公園的台灣欒樹學習身體的智慧,我學習到地球血脈的概念,想請教我理解吃蔬菜和水果與土地血脈連結得直接是否正確?另外也想知道吃動物是間接的原因?這跟菌有關嗎?是否能幫我講清楚一點?」
我先感受到台灣欒樹傳來的柔情與欣喜,才收到祂的畫面。我看見充滿樹木的森林裡,所有的植物都與地球相連而在體內呈現綠色。
「你理解的沒錯,是連結得更直接。消化是一個過程,當你直接攝取植物,經過消化再排出來,土地便能根據你的狀況使環境回應你。為什麼要變成那個動物呢?牠無法代表完整的你,因其吃食的植物和你不相同,體內的菌物、環境長出來的作物也不會完全適合你。」
祂讓我看見一隻豹吃了土地的生命,而人類再吃了牠,豹生活在其中並排泄,土地回應的是豹而不是人類,當人類吃下植物,土地上的生命是直接回應這個將自己的資訊排放在土地上的人類,這樣的連結是直接的、強烈的,充滿情感的。
「我了解祢的意思了,謝謝祢。」
回到9/20當天的內容。
「說到消化,人的消化液能夠分解的營養種類只有一百多種,但加入腸道菌,便能將消化種類提升到上千種。」
「每個腸道菌各司其職,其實人體有許多菌,有些幫忙抵禦外來者,有些幫血球攜帶多餘的氧氣,而像腸道菌,光是存在就能幫忙身體分解原本不能吸收的營養。」
「人的消化液其實最大的功用是在決定環境(pH值),讓適合菌物被喚醒或增加活力,消化液做的是最後幾個步驟,就是分解養分到進到血管和淋巴的最後那幾個階段。」
「這就是為什麼沒有腸道菌會造成過敏的原因,因為無法消化,對身體來說就是必須排除的異物。」
「原來是這麼一回事。」
於是我問了第二個問題。
「這個問題不能問我,要問破布子,但因為有部分跟我有關,所以我幫你問吧,要稍等一下。」
我看見祂伸長象鼻到遠方,表情認真和專注,過一陣子才收回象鼻,傳遞給我一個糞便加上落葉的畫面。
「可是人的糞便可能會造成霍亂和寄生蟲出現,還可能汙染土地,我要怎麼避免這種情況?」
「足夠的落葉和土壤動物能夠幫助你,就直接把它放在堆肥上就可以了,糞便、土壤動物與菌物以及落葉的體積比例是3:5:11(土壤動物的量更多更好)。」
「這是你們現在土地上的土壤動物和菌物還不夠充沛,如果是以前的吠陀時期,你甚至可以直接排泄在落葉上,足夠的土壤動物能快速分解它,不但不會造成汙染,還能讓土地明白你的需求。」
「了解,最後一個問題,為什麼有時候消化時會加入腎上腺製造的激素?」
「這你不需要知道。」
「為什麼?」
「我怕你知道了會傷心。」
這像是台灣欒樹會說的話嗎?我都懷疑是不是我的內在翻譯出了問題,還是這是關卡?因為我記得昨天有問,但祂直接忽略這個問題,我回家才想起來。
「我想知道,是因為祢提了,而我想知道完整的內容,不用管我會不會傷心,就告訴我就好,我會接受。」
祂沒有回話,而是創造腎上腺的激素順著消化液來到腸道的畫面。那激素透明中帶黑色,一進入腸道,便將所有食糜包覆住,無一例外。
「腎上腺製造的激素之所以會進入腸道,是因為此刻腸道不是部分發炎,而是整個都發炎了,這是非常嚴重的情況。」祂的語氣有點遺憾、無力和心疼。
這算是共情嗎?祂在為我們人類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感到難過。
「激素會讓食糜很快的順著腸道離開,而不會被菌物消化,因為此時此刻,再消化只會更發炎而已,但在此同時,下痢會造成腸道菌被大量帶走,導致發炎變得更劇烈。」
「為什麼會整個都發炎?」
「當一個人選擇的食物常常都經過加工,吃很少原型食物,或是一直吃菌物無法利用的食物(泡麵、乾糧、維他命等等加工品),而這個人一直忽視身體的警訊,拉肚子不管、肚子疼不管,整個過程需要至少十年都不處理才辦得到。」
我驚覺,如果我也長期忽略自己的發炎,沒有跑去問台灣欒樹,也沒有注意飲食,那我也會成為其中一人。
「......那這能治嗎?要如何改善?」
「要多吃發酵食物補充菌物種類,吃原型食物,儘量生食蔬菜、水果,還可以直接吃健康的土壤,把微生物找回來,如此一來,腸道會慢慢恢復健康。」
「謝謝祢告訴我。」
「如果還有問題都可以問我。」
「我沒問題了,謝謝。」
當下收到訊息其實沒什麼感覺,還覺得祂太誇張了,傷心的又不是我。不過現在我能理解祂的感受,現代醫學不會教你怎麼照顧自己的健康,保護消化過程,有病就看醫生,也不會告訴你事情發生的原因。很多人一輩子都是聽專家的建議,什麼保健食品、益生菌一把抓,卻不會有人告訴你要回頭看看土地,它就是良藥與解方。
簡單的事情被弄得複雜,真實的原因被隱藏。要說我會心痛嗎?不會,我認為人類咎由自取,但要說忽略身體警訊的人類有錯嗎?
是社會把人逼瘋了吧。
要說的太多了,如果你們覺得這篇很重要的話,傳遞出去吧,讓更多人知道:消化離不開土地,土地健康等於人的健康,土地的多樣性等於人思想的寬闊度。
人類如地球,腸能納萬物。
🐾🐾🐾《台灣欒樹進修》系列連結傳送門🐾🐾
1 則留言:
看了這篇,思緒也需要好好消化,謝謝隱鳴,寫了這篇腸道的故事。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