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黑暗中,子宮散發出潔白的光輝,神聖異常。
「在平時,免疫系統會保護各處器官不受侵犯,但在月經來臨時,子宮是重點保護的對象。」
我看見細絲般的白光自脾臟泌出,無數的絲縷一絲絲地到達子宮並將其包裹起來,子宮的白光增強不少,此時,一旦有任何外來的異物想要順著經血逆流而上,就會立刻被免疫細胞吞噬並消滅,就像訓練有素的軍隊那樣。台灣欒樹說,這是為了保護聖潔的子宮。
「為了守護子宮的聖潔,不讓子宮在排出營養的經血滋養土地時被逆向感染,免疫系統會在一有菌物附著時立刻將其消滅。經血......(等介紹到生殖系統再詳細說明)。」
「那男性呢?男性的生殖系統也會讓免疫系統花這麼多能量嗎?」
「不會,就和一般的器官一樣。」
「了解。」我沒有其他問題了。
生殖系統的重要性相信之後會說到,目前先這樣。
這次我沒開口說沒有問題,台灣欒樹就立刻感受到了。祂把畫面轉回去脾臟,接續說道:「免疫細胞除了在脾臟聚集等待發號施令,脾臟也是免疫細胞的食堂,它們在這裡補充營養。」
台灣欒樹用一個擬人化的畫面——數萬個球狀的免疫細胞在脾臟坐在餐桌前吃飯吃得很香的樣子。
好可愛......難怪它們都願意待在這裡!
「它們吃什麼作為營養?」
祂傳給我一條條白色淋巴的畫面。祂又讀到我沒有問出口的問題了。
「沒錯,這跟你想問的問題有關:『為什麼淋巴是運輸脂質的地方?』因為免疫細胞吃的是脂溶性的維生素。」
「這就是為什麼吃B群可以增加免疫力的原因。」*重要,後面會解釋
「這也是為什麼當脾臟被摘除時,免疫力會下降許多的原因。因為免疫細胞沒有東西可以吃,只能在流經淋巴時吃一點戰備糧食,但效果就沒有在食堂專注吃飯這麼有效。」
我看見失去脾臟的人,白色的免疫細胞在血液工作一段時間後,就要跑到淋巴補充一點食物(手拿飯糰),吃個幾口就要回到血管裡。
祂接著傳給我另一個畫面,是一堆白血球在脾臟食堂狼吞虎嚥的樣子。
看到這個畫面,我深深對脾臟還待在身體裡感到慶幸。
「那要如何讓脾臟健康?」
「像之前說的,只要不要吃太多消滅腸道菌的食物,免疫系統就不會太過勞累;如果心情平穩,血球就能好好工作。所以會影響免疫細胞的食物,和會影響血球的情緒都能避免的話,就能照顧到脾臟的健康。」
「消滅菌的食物,像是抗生素、某些西藥,像是胃藥也算,一些嗜好品像是酒——」
「發酵食物算嗎?」我問。
「不算,那不會有影響。」祂回答。
「那脾臟本身吃什麼?」
「身體有什麼營養就吃什麼。」
這種感覺我第一次感受到,明明就學過了,為什麼會有這麼特別的感覺呢?嘴巴咀嚼將食物下嚥,胃分解並混合食糜,小腸被注入許多消化液,與腸道菌一起協力工作,將營養分門別類,透過血管和淋巴,來到肝臟進行解毒與分配,最後再送往身體各處,而守護免疫系統的脾臟也是這供應鏈的一環。
這是活著的學科,是一種切割開就無法敘述完整的感覺,這讓我感覺到所有的消化都值得珍惜,因為過程不容易。
我不禁感嘆道:「這有點像是牽一髮動全身的感覺。」
「也可以這麼說。脾臟是協調五臟六腑的器官,只要五臟六腑都順暢運作,脾臟就能順暢運作,換句話說,要脾臟好,五臟六腑都要一起好。」
我們就這麼結束對話。
直到我回家,意識到B群是水溶性而不是脂溶性為止。
我查了一堆資訊,除了看到日本的某藥品B1是做成脂溶性的,好吸收之外,其餘的都是說水溶性的。
那祂為什麼要告訴我免疫細胞吃B群?隔天我又回去找祂,想確認是我接收錯資訊還是祂說錯了。
「祢昨天說,免疫細胞吃的是脂溶性的維生素,但就人類的觀點而言,B群是水溶性的,由於這跟社會主流的認知不一樣,所以我有這個義務確認,是祢說錯了嗎?還是我認知有錯,導致祢們無法精準描述?我必須要請你們提供證明,否則我就得直接把這段刪掉,這是為了你們的可信度,我不能把任何無根據的話寫下來。」
這次聯結有點難連上,我感覺祂斟酌著詞句,接著我只接收到文字,並收到很謹慎的感覺:
「首先我們想讓你知道,希望你不要任何想法,我們不是說你錯之類的,但我們用的詞彙,是根據你體內能夠讓你懂的相近詞彙,我們的分類是指這些維生素是跟什麼一起運輸的,跟血液一起攜帶和跟脂肪一起攜帶,這兩種。」
「我需要知道整個系統運作的模式,比如說淋巴和血管的功用個別是什麼?淋巴裡面有組織液,所以也有水分,對嗎?」
「對。」
「那跟血液有什麼差,為什麼要這樣分?因為這很重要,為此我需要畫面。」
我發現祂這次講話謹慎而且慢很多。
我看到的畫面是淋巴裡面充滿黏稠的物質,大多是沒有顏色或白色的,流速很慢,而血液輕盈且節奏快許多。
當祂每講一句,畫面就會帶到祂說的器官,下面我就不描述了,這只是為了幫助我記憶而已。
「淋巴是作為養分的運輸以及蒐集代謝廢物的管道,當其回到肝臟,肝臟就能解毒,最後回到身體循環。」
「而血液主要用於攜帶氧氣,對,血液裡也會有脂肪,但那是為了維護血管的彈性,淋巴裡有較多的營養成分和廢物,這個分流主要是讓人體能夠運作順暢,不會因為混合在一起造成紊亂。」
「這和樹很像耶,我記得樹也是分維管束和韌皮部。」
「對,人和樹不同,樹需要的脂肪比較少,也因此B群在植物身上是以水溶性的狀態出現,但人類是動物,儲存的方式是脂肪,用核黃素為例子,對你們而言,核黃素有什麼作用?」
「呃......我記得核黃素能夠分解脂質和蛋白質。」突然考我,還好我記得一些。
「好,那我知道是什麼維生素了。」
我看見南瓜被消化的樣子。
「對人類來說,從植物被小腸吸收的過程,營養素會轉換成人類可吸收的樣態,B群透過小腸吸收,那它就會跟脂肪一起被儲存肝臟,但如果需要流經血液,那它就會被水解,釋放到血液中,與水在一起。」
「所以核黃素是可以被溶解在脂肪和水中,是依照使用的方式而定?」
「你們那沒有狀態不一樣而能被脂肪和水溶解的例子嗎?」
「嗯......應該是有。所以如果人吃營養補充品,跟著食物一起吃會比較好?」
「如果B群跟著食物一起吃,吸收效果會比較好,但是份量要減半,不然會不舒服(利用率會上升)。反之,如果是配水喝,就會跟著血液被吸收,受腎臟管理,那就很快會排出去。」
「那我有個問題,為什麼白血球是以維生素為食?維生素不是輔酶嗎?他們吃輔酶幹嘛?」
「對免疫細胞來說,維生素既是食物也是武器。」
「免疫細胞充滿著脂肪和蛋白質,當然也有水分,當他們需要變形,或是在體內消化病原菌,就會大量使用輔酶推動酵素的製造,進行形變或消化。也因此對免疫細胞來說,維生素既是食物(幫助移動)也是武器(消化),這是很科學的,不是什麼魔法。」
我感覺到的是,當免疫細胞能夠在脾臟一次性補充維生素,就能在血液中待久一點,而不用一直回到淋巴吃飯。
「原來如此。」
「如果還有問題可以再問我。」祂溫柔地說。
「嗯,我沒有問題了,謝謝祢的回應。」
我認為台灣欒樹說的一切都簡單易懂,甚至能解釋為什麼子宮和小腸是有關係的,比中醫講的還好懂,也很容易照做。
可是我不希望無法證實的內容影響這份內容的真實性。
所以我特地去圖書館借免疫學,網路上也找過了,我找不到免疫細胞是用脂肪攜帶B群以及B群能夠和脂肪一起被儲存的證明,應該說,有間接證據,但沒有直接證據。
這彷彿是一個被醫學真空的內容,但很奇怪,他們到底是怎麼發現B群和免疫力是有相關的?
我承認我盡力了,這不是我所知的範圍,當然我也不能夠硬逼著讀者吃下去,所以我只能告訴你們:我依照台灣欒樹的建議治癒了自己三次,那麼祂描述的內容,你們願意相信嗎?
這又是另一個身體的奇幻旅程(上次是腎臟),我不知道下一篇會是什麼器官,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,只知道我對身體的了解又更深了。
題外話,我終於知道小腸和子宮的關聯了,原來是共用免疫力的部分。現在終於知道,想要讓經期不痛,小腸就要健康,要小腸健康,就要養菌,要養菌,就要留意放入口中的食物。
食物竟然與子宮的健康息息相關,姊妹們,這是我希望你們能夠相信這篇對話內容的原因。
期待下次相會。
---9.6更新
手貼上樹皮,我感覺到指尖傳來微微的風,祂知道我來了。
「我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為什麼有人會說自己脾臟不好?這會是單獨不好嗎?還是因為什麼臟器虛弱導致的?」
台灣欒樹說:「脾臟會儲存免疫細胞需要的維生素,讓免疫細胞在此鍵結營養,所以它是以淋巴運輸到脾臟。作為能使淋巴和血管的內容物短暫交換的器官,脾臟當然也能包辦紅血球凋亡後的工作(主要是肝臟),血小板是在這裡被製造和活化的,身體被創造出來不會只有一個器官有這樣的結構,像是肝臟、各處淋巴結和胸腺,這能使身體能夠互相cover,增加生存機率。」
「你剛剛問脾臟會虛弱跟身體哪個臟器有關,」
畫面從脾臟往下,像是在水中往下潛,我看見一個糾結在一起的淋巴結。
「小腸有一個巨大的淋巴結(祂說的應該是乳糜池),小腸的淋巴是由此處彙集並擴散至腸道各處的,」
「小腸的淋巴結會過勞,通常是因為太常發炎導致的。這不一定是吃進去的食物不夠健康,而導致小腸絨毛發炎,有時候腸道菌數量足夠,但是多樣性不夠。」
「菌類多樣性不足的腸道,會導致原本有益菌能夠應付的狀況(靠有共同的食性排擠病原菌),需要免疫細胞代勞,久而久之就會過勞,而不足的免疫力會需要脾臟支援,久而久之,脾臟就跟著衰弱了。」
「要增加腸道菌的多樣性,就要增加飲食的多樣性,可以從自己不喜歡但吃了不會過敏的食物開始,逐漸增加飲食的多樣性。如此一來便能恢復腸道健康。」
總結 脾臟如何健康
我來幫大家總結上下兩篇的重點。
脾臟是塑造血球個性,及提供免疫細胞維生素,用以打仗和移動的地方。
脾臟和三個臟器的關聯最甚,分別是方法:心臟、小腸和子宮。脾臟是心臟的執行官,心臟說哪裡有需求,就要讓血液或免疫細胞前往,而脾臟身為給予免疫細胞武器的地方,當然與常態需要免疫細胞的小腸和子宮有關。
當小腸不健康,也會連帶影響子宮健康,如果月經需要用到的免疫力不夠,會導致經痛(撇除子宮前傾之類的問題)。
要讓脾臟健康,首先要讓小腸健康,因為小腸不健康的話脾臟要cover免疫力的部分,要讓小腸健康,腸道菌的多樣性要夠,要讓腸道的多樣性足夠,飲食的多樣性就要充足。
這點我覺得跟土地是一樣的。
當土地的生命多樣性足夠,土地就會充滿韌性能夠面對各種突發狀況,並自主抵禦外來入侵種,維持生態平衡。
所以我在思考,這或許就是阿納斯塔夏建議祖傳家園要種植300種作物的原因。
有些食物的營養素也許相似,但是菌物有如星星,每種作物依據其不同的職責而有不同的作用(營養),與其合作的菌物也不相同,同樣是黃色,吃地瓜和南瓜,營養成分不同,攜帶進腸道的菌物也不會相同。
換句話說,「品嚐宇宙」不只是一個名詞而已,這跟完整的健康有很大的關係。如果我們腸道裡的菌種數如繁星,想必任何病原菌都很難入侵吧,畢竟腸道菌能夠應付各種狀況了。
充滿星星的宇宙,與充滿菌物的腸道,其連結的樞紐是土地上的作物。
讓我們儘可能地將宇宙保存在腸道裡吧!
台灣欒樹說下次的內容就是腸道,真是期待呀。
那就這樣囉!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